大学生自杀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杀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自杀因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存同,韩婷婷,张杰[1](2022)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预防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三阶段抽样等方法,应用NCS-R自杀意念量表,对某北京高校两个学年的大学生(n=1256)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有173人(占13.77%);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则是大学生群体减少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参加班级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对预防自杀意念有正向影响,建议作为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外在保护因素而加以重视。

马红秀,李亚静,杨紫欣,张楠,马红霞,刘艳[2](2022)在《人格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83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倾向(最近一周、最忧郁时)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正相关(r=0.096~0.301;P<0.01),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倾向(最近一周、最忧郁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负相关(r=-0.179~-0.114;P<0.01)。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倾向(最近一周、最忧郁时)得分与人格神经质、精神质得分均正相关(r=0.191~0.408;P<0.01)。大学生人格神经质因子在人际压力负性生活事件和最近一周、最抑郁时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强度,还可以通过情绪不稳定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强度。

林君瑜,王婷婷[3](2022)在《大学生抑郁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主要探究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比如冲动、特质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绝望感等。方法利用修订后的自杀意念问卷(SIQ),选择某省的多所高校中的600例大学生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一方面,在对自杀意念问卷进行修订以后,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根据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的自杀意念筛查结果为9.04%左右,无论是否存在自杀意念,大学生分别在抑郁、绝望以及特质焦虑这3个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对自杀意念产生显着预测作用的因素有性别、专业满意度以及学习成绩等。结论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对结果进行检验显示,对自杀意念存在有明显预测力的因素是抑郁情绪和绝望感,对自杀意念并没有明显预测力的是冲动和特质焦虑。

王威,李青函,严娜,李施睿,雍政[4](2021)在《某高校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徐州市大学生自杀风险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文版死亡态度量表(修订版)(DAP-R),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问卷调查902名大学生以了解其自杀风险,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独生子女(OR=0.698,95%CI:0.505~0.966)、有亲人离世经历(OR=0.562,95%CI:0.404~0.782)、内在心理控制源(与低分组比,高分组OR=0.283,95%CI:0.169~0.476)是大学生自杀风险的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宗教信仰(OR=1.713,95%CI:1.118~2.623)、身体状况不佳(OR=1.925,95%CI:1.199~3.090)、外在心理控制源(与低分组比,高分组OR=2.028,95%CI:1.228~3.348)和死亡恐惧(与低分组比,高分组OR=3.356,95%CI:1.815~6.204)是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需要重点针对有宗教信仰、身体不佳等高危人群,引导大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意义,同时需要关注死亡恐惧可能是某些青少年自杀的驱动力而非保护因素。

胡知仲,赖雄,余慧娟,李玲,胡茂荣[5](2021)在《意义疗法对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自杀现象越发严重,如何有效的进行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存在性危机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意义感使其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不同的学科和学者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从自身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这一主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不但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更是寻找和发现生命意义的哲学智慧。本文尝试从意义疗法的3个基本理论出发,对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往后的相关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梁宇颂,刘华山[6](2021)在《认知冲突、内控自杀动机对自杀意念大学生情绪及自杀态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考察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认知冲突、内控自杀动机与情绪、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2×2双因素(认知冲突、内控自杀动机)被试间实验设计的方法对107名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情绪和自杀态度进行考察,其中认知冲突分为启动和不启动两个水平,内控自杀动机分为高自我决定和低自我决定两个水平。结果:内控自杀动机高自我决定水平的被试在启动认知冲突条件下的消极情绪强度,显着高于不启动条件下的被试;而低自我决定水平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消极情绪不存在显着差异。高自我决定水平的被试在启动认知冲突条件下对自杀的赞同程度,显着低于不启动条件下的被试;而低自我决定水平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对自杀的赞同程度不存在显着差异。结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自我决定水平越高,认知冲突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越强,自杀态度越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自我调节。

郑明娟[7](2021)在《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检验》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同时也考察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和逆境信念的调节作用。以1142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自我概念问卷、逆境信念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显着正向预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2)自我概念在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逆境信念在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提供了实证支持。

吴茵琪(Ngyanki)[8](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王珍[9](2020)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使原本鉴别力、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的大学生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更大概率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因互联网技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网络欺骗型、网络暴力型、网络媒体失当型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型,同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大学生恋爱受挫、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和突发变故、高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及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仍旧是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已然与其他传统因素一起成为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共犯。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部精神核心来起作用的,即通过影响大学生身心状态、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亲子关系、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造成大学生的人生动力系统失活,自我防御机制崩溃,产生不理智的死亡态度和不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加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企图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技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咨询顾问,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制定总目标,其他部门相互协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大致分为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环境条件建设目标、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各部门及个人据此建立起各自的管理分目标。这种新模式充分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扬互联网技术之长,避其之短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甚至遏制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有效预防、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铁宏[10](2019)在《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消除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个案介入研究 ——以X个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杀一直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话题,中国目前是全球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且自杀在高校学生死亡成因中居首位,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我们应加强对自杀的预防与早期干预,通过消除自杀意念,更有效地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运用自我效能理论,以个案介入工作的研究方法进行介入尝试,旨在提升存在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消除其自杀意念,降低自杀风险。本文通过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AICSE)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X大学生进行测量,并结合与其访谈的内容评估得出,X大学生因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产生了自杀意念。基于X大学生自我改变的诉求,笔者与其建立了案主X服务关系,在符合案主X实际情况框架内,共设计了十二次个案工作介入过程,分三个阶段对案主X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提升,期望消除案主X的自杀意念,保障案主X的生命安全。在第一阶段的介入过程中,分别从认知、情绪、提升信心、培养学习动力与兴趣等方面来提升X大学生自身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在第二阶段的介入过程中,通过调动社会支持资源、改善互动、增强他人对案主X的支持等方面来提升案主X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效能,为案主X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空间。在第三阶段的介入过程中,评估X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对思想、行为的影响,并处理与X大学生结案的相关事宜。整个个案过程说明,本次个案介入效果良好,在个案介入结案时,笔者与案主X达成并签署了不自杀协议书。最后,笔者通过对服务计划的成果评估,论证了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消除高校学生的自杀意念是行之有效的。

二、大学生自杀因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自杀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2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
    2.2 大学生自杀意念保护因素分析
3 讨 论

(2)人格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
        1.2.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2.3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SLEC)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描述统计
    2.2 大学生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和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人格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2.3 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3 讨论

(3)大学生抑郁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的变量与信度之间的关系
    2.2 自杀意念的筛选率
    2.3 性别、专业和年级等变量的影响
    2.4 特质焦虑性、冲动性、抑郁、绝望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3 讨论
    3.1 大学生自杀意念不容忽视
    3.2 绝望感、抑郁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
    3.3 大学生抑郁自杀意念的其他影响因素
        3.3.1 家庭因素:
        3.3.2 其他因素:

(4)某高校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
    2.2 徐州市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杀风险的组间比较
        2.2.2 自杀风险的环境暴露与心理因素比较
        2.2.3 自杀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教育策略
    4.1 加强生命教育,珍视生命
    4.2 对高危人群及时进行筛查评估
    4.3 高校为主体,社会、家庭共同预防

(5)意义疗法对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自杀背后的动因
    1.1 利已主义自杀的动因
    1.2 利他主义自杀的动因
    1.3 反常自杀的动因
2 意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2.1 追求人生的意义
    2.2 发现人生意义的3种方法
    2.3 人超越自我的途径
3 从意义疗法角度探讨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
    3.1 对利已主义自杀的引导和预防
    3.2 对利他主义自杀的预防和引导
    3.3 反常自杀的预防和引导
4 结 语

(6)认知冲突、内控自杀动机对自杀意念大学生情绪及自杀态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被试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工具
    1.4 研究过程
    1.5 研究的伦理问题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自我决定水平大学生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消极情绪差异显着性检验
    2.2 不同自我决定水平大学生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自杀态度差异显着性检验
3 讨论

(7)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
    1.2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1.3 逆境信念的调节作用
    1.4 小结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累积生态风险
        2.2.2 自我概念
        2.2.3 逆境信念
        2.2.4 自杀意念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
    4.2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4.3 逆境信念的调节作用
    4.4 研究局限
5 教育建议
    5.1 源头治理,降低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
    5.2 重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作用
    5.3 培养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逆境信念
6 结论

(8)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9)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高校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现状
        1. 国外现状
        2. 国内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抽样调查法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自杀相关概念界定
    (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
    (四) 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1. 高校目标管理的定义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3. 组织中心型目标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1. 网络成瘾型
        2. 网络欺骗型
        3. 网络暴力型
        4. 网络媒体失当型
        5. 网络监管不力型
    (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1. 预防的难度升级
        2. 影响更具破坏性
        3. 与同龄人相比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主观影响因素
        2. 客观影响因素
    (四) 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探析
    (五)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归因分析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2. 互联网成为滋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3. 互联网影响外部环境
三、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二) 高校管理呼唤互联网信息技术
    (三) 网络心理咨询大有裨益
四、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站建设不完善
    (二) 网络心理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网络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四)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导致高校对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难度升级
    (五)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一) 目标制定的主体和原则
        1. 目标制定的主体
        2. 目标制定的原则
    (二) 目标制定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 高校的实际情况
        4. 高校的育人目标
    (三) 目标分解与实施
        1. 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
        2. 环境条件建设目标
        3. 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
        4. 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
        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6.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7.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
    (四) 目标考核、评价和反馈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10)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消除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个案介入研究 ——以X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有关大学生存在自杀意念成因的研究
        (二) 有关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三) 有关提升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个案工作的研究
        (四) 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工具
    五、核心概念
        (一) “自杀意念”
        (二) “自我效能感”
第一章 个案工作介入的准备
    一、接案
        (一) 确定案主X
        (二) 初步建立关系
    二、案主X的困境及需求分析
    三、制定个案介入计划
第二章 个案工作介入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三章 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消除大学生自杀意念个案工作的成效评估
    一、方案评估
        (一) 个案工作介入的优点
        (二) 个案工作介入的不足
    二、过程评估
    三、结果评估
        (一) 案主X在介入后的改变
        (二) 个案工作介入提升存在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进展与不足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 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消除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二) 消除自杀意念对减少自杀行为的有效性
    二、关于个案工作的实务总结
        (一) 实务的创新
        (二) 实务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般自我效能量感表(GSES)
附录2: 青少年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AICSE)
附录3: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附录4: 不自杀协议书
致谢

四、大学生自杀因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分析[J]. 王存同,韩婷婷,张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2(03)
  • [2]人格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J]. 马红秀,李亚静,杨紫欣,张楠,马红霞,刘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02)
  • [3]大学生抑郁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 林君瑜,王婷婷. 心理月刊, 2022(01)
  • [4]某高校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J]. 王威,李青函,严娜,李施睿,雍政. 中国校医, 2021
  • [5]意义疗法对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启示[J]. 胡知仲,赖雄,余慧娟,李玲,胡茂荣.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12)
  • [6]认知冲突、内控自杀动机对自杀意念大学生情绪及自杀态度的影响[J]. 梁宇颂,刘华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06)
  • [7]儿童期累积生态风险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检验[J]. 郑明娟. 中国特殊教育, 2021(11)
  • [8]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D]. 王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消除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个案介入研究 ——以X个案为例[D]. 铁宏.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大学生自杀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