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贷款给中小企业?

谁将贷款给中小企业?

一、谁来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论文文献综述)

林明灯[1](2020)在《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曾经是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特有的经济现象,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也以其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然而近十年,中国OFDI呈几何式增长,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仍逆势上扬,并于2016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企“走出去”发展轨迹,无法用传统OFDI理论中利益最大化解释: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中企留在国内深耕发展才是合理选择,加之中企整体呈现国际化经验匮乏,自主品牌与技术拥有度较低等特征。传统理论无法从微观视域对中企OFDI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究其原因,发达经济体国内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无“后顾之忧”,无需考虑制度成本与政府寻租,母国制度可视为基本“背景”,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较高,尤其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企OFDI收益更多体现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其OFDI行为势必受区域制度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国际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应下述核心问题:国际投资领域中,母国制度包含哪些维度?它们间关系是什么?是否都能显着影响企业OFDI?母国制度能否与经典OFDI理论中的资源观、区位观相结合?最后,基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区域间制度体系演化差异大,地方政府调控力度高、范围广,涉外(投资)协议种类多、缔约频繁的特点,区域制度质量和企业OFDI选择是否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梳理现有国际投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综合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有效评估母国制度影响中企OFDI的有效性。(2)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解析母国制度的理论内涵与框架结构,并在修订OLI范式基础上构建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3)以2003-2015年上市企业OFDI决策为样本,通过Logit模型实证检验母国制度对中企国际化选择的直接影响与调节效应。(4)为中国政府提升区域OFDI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线索,本文得出结论可归纳为下:(1)母国制度分为国内层面(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国际层面(涉外制度),共三个维度。国内层面:税制结构优化、信贷制度改革、技术市场成熟、知识产权完善,政府干预降低,补助补贴增多、审批效能提升,腐败活动减少,都能激励中企境外投资,呈现对OFDI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物权保护力度提升,契约机制有效实施,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公共品高质量供给,反而会抑制中企“走出去”,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国际层面:避免双重征税制度与双边投资协议多以资本流入国身份签订,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无法得到缔约国高标准待遇,因而两类协议无法促使中企OFDI,甚至避免双重征税制度更多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与之相反,自由贸易协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投资保护与投资激励态度更为积极、开放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条款更具操作性,激励中企到缔约国投资作用效果更佳。(2)母国制度也能以企业所有权优势(或东道国区位优势)为媒介,间接影响企业OFDI选择。国内层面:物权制度、契约制度、信贷制度、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以及政府干涉降低,补贴规模增大,寻租行为减少,都能赋予创新型中企更高水平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呈现母国制度“强化”技术所有权优势特征;而企业承担税率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倾向留在国内发展,呈现母国制度“弱化”创新型企业OFDI意愿特征。国际层面:涉外制度能优化东道国较低的法治质量与营商环境(如双边投资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东道国沉重的税收负担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中资流入的抑制作用(如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到制度区位优势缺失的缔约国OFDI,呈现涉外制度“强化”东道国区位优势特征。(3)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国内层面,制度环境作为母国制度最为稳定的制度内核,其本身是静态框架,需要政府构建与之适应的执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本文考察国内制度的十二个子制度对微观特征异质企业OFDI影响差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如何利用中企在OFDI决策上表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精准激励目标企业“走出去”;国际层面,既需要中国研究借鉴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国内制度,为中企培育“走出去”能力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政府调整国内制度政策工具,配合涉外(投资)制度体系效率效能发挥,以争取国际投资领域更大的制度性权力。本文考察中企至签订不同涉外(投资)制度的缔约国OFDI呈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所得结论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程中更好实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母国制度视角对OFDI研究,建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OFDI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第二,本文将母国制度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OL优势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将从国际规则国内化以及国内规则国际化两条路径着手,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变革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刘志永[2](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李可心[3](2020)在《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民营企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民营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它已经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成为提供就业的主力支撑,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信贷融资是其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企业的规模、资金以及信息的披露都有严格的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进行直接融资。因此,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其发展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的信贷融资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目前,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用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占其资产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民营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民营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问题十分严峻。显然,民营企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其所能够得到的金融资源是不匹配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传统难题依然困扰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阻碍民营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如何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论文从三个方面研究天津市民营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首先,从理论机制上阐述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根源。论文主要借鉴了信贷配给理论、融资次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运用这些理论探析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根源。其次,理论结合实际,依据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的民营经济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导致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影响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方面,企业规模、技术创新情况、品牌建设情况以及企业的市场预期情况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这些发现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至关重要。再次,本文从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创新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支持以及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制度支持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在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上,除了继续考察传统的企业规模、盈利状况等外,还将企业的创新情况、品牌建设情况以及企业对于市场的预期情况等因素纳入分析中,突出了民营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趋势。其次,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情况、品牌建设情况以及市场预期情况对于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更为重要,这个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企业的盈利状况最为重要的传统看法。企业的创新和品牌等因素之所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决策,是因为银行愈来愈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目前的盈利表现。论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因素时,仅仅选取了企业的规模、盈利状况等企业自身的相关因素,没有将中小银行的数量等银行的相关指标融入到分析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邢晓东[4](2019)在《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文中提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样的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和发展思路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家观点各异。Lucas(1988)认为,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经济学家们夸大了。而鉴于当今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现状,我们已经无法忽视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越发受到学者关注,更多研究集中到如何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从现有研究成果看,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定论,King和Levine(1993)认为两者有显着的正向关系,Rioja和Valev(2004)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笔者认为,金融发展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必须要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支持和激励。早在1912年,Schumpeter就提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金融的本质或者说核心功能就是筛选和支持企业家,为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资金,帮助企业家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革命性”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大量学者研究认为: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克服流动性和市场摩擦,打破原有财富积累的局面,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创新,从而促进新企业数量增长和自我雇佣率提高,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发现,企业家对于就业机会的创造贡献最大(Beck,2000;Maksimovic,2000;Levine,2008;Demirgü?-Kunt、Levine,2010;Szabo,2012),这一点正在当今中国各层面、各区域的发展现实中得到不断验证。从2011年起,中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开始超过国有单位,之后这一差距便逐步扩大差距。2011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6704万,首次低于私营企业的6912万,到了2017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减少到6064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却快速增长到13327万。Dabla-Norris(2010)等人还发现,金融通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能助推新技术、新工艺更快转化运用于生产过程。Ayyagari(2007)等人认为金融支持的可得性会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会明显改善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结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越是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就越能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论文共分6章。第1章,绪论,提出问题;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论述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第4章,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进行事实描述和实证分析;第5章,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第6章,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附录,介绍国外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践和启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论证和检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出发点,提出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从而促进TFP增长的基本假说。同时,论证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更能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实证层面,采用2006—2016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汇总形成区域数据,通过对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企业家精神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验证金融发展水平高、企业家精神相对活跃的区域,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结果,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对策建议,供相关方面参考。

高军[5](2017)在《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通,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更难,融资渠道更加不畅通。当下经济发展状况表明,民营企业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的机制、高效的公司治理、明晰的产权、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等优势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在发展地方经济、经济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增加社会就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相比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缺口大。这一系列问题都严重限制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更加落后,形成恶性循环。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还受到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自身的“先天条件”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信心,抵押担保品不足使得银行为防范风险对其避而远之。加之,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差,金融机构受到政府干预影响;信贷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竞争不足;担保体系、信用评价制度不健全,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重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通的程度,使融资渠道问题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的桎梏,进而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其相应的融资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这说明,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急需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亟待拓展,否则,中国民营经济将难以为继,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将成为空谈。基于当下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缓解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的具体措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此,本文提出要依据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现状确定合理的、考虑地域特殊性的企业资本结构,健全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发民营企业专属融资产品,推动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运用企业融资相关理论,通过对融资理论、资本结构、制度体系、融资约束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系统归纳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机理,在理论扩展方面进行尝试。本文从总体中的个体进行分析,以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尊重客观,围绕事实,分析其区域性特征。以广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为例,通过理论及实际对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影响因素,提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缓解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曹爽[6](2014)在《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中小民营企业不仅有效的激活了市场竞争,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的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且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更加强烈的逐利动力,更加紧迫的市场危机感,加上高度的自主权,不惜重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用人才,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生力军。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受到了种种制约,这里面融资问题尤为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层层深入,首先点明与融资问题有关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明确中小民营企业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分析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现状,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由问题查找原因,把具体影响因素分内外两方面,从政府、金融体系、企业自身查找原因,分角度地探索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方法,细化理论界现有措施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规则,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从所有制观念出发,呼吁政府政府应承担责任,创新所有制观念,消除社会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呼吁政府履行职能,切实服务民营中下企业;督促尽快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法规,加快合适的法规体系建设;金融系统应重点改革信贷市场,灵活放贷,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租赁等资本市场操作程序,拓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并且重视民间借贷的作用,积极引导,实现多种方式的资金流通;鼓励企业自身在寻求资金时也应努力使自己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提升自身信誉、组建企业联合体等。总之,本文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现实出发,研究细节,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放弃,争取早日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李锐[7](2013)在《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向国人展示出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也向世界展示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全球金融危机后,民营企业的快速复苏再一次展示其强大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2012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及注册资本(金)、个体工商户户数及注册资本(金)都比上一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现利润方面,201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也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其增速大大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此外,在创新、税收等方面,民营企业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我国最富有活力、内生动力和创新精神的力量,它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竞争。近几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并且呈现不平衡的特征。此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可见,当前民营企业正处于大分化、大变动时期。党的十八大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同时还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我国逐渐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来讲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民营企业应该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新历史时期为时代背景,揭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通过分别以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企业体制、技术、品牌和融资为线索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理清民营企业各方面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深刻剖析当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巴于茜[8](2013)在《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便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和唐蕃古道的通途。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创造了一度闻名于全国的“河州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三访临夏,被当地热火朝天的“回商”贸易所震撼,随后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他期望能够通过“东引西进”,实现“以商促工”,带动青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望借助穆斯林重开丝绸之路。时至21世纪,东有的“温州”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工业化,当年全国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大部分转型为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民营企业家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而西有的“河州”,工业化的道路似乎尚无突破,与当年的辉煌较之略显落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限制、政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从转型之后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状为横切面,以期通过对企业家的发展研究试说明一二。众所周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灵魂所在。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生成的土壤已经形成,无需对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对工业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反之,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面临着许多显着的制度性约束,其道路的启动只能依靠具备“内生”性能力的载体,即企业家,此时企业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特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交易的完成,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本文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软件分析等民族学、社会学常用方法而开展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依次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田野点选择、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交代了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生成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素质能力、成长环境、激励约束、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通过对AHP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出并阐释了有利于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具体途径。

王晨晓[9](2012)在《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考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定调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投融资主体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40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创造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领域的高度垄断还没有被打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依旧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少,从而造成了市场的非有效竞争,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众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巨大难题。因此,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一个包括国有、股份、民营、地方、合作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是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2011年,温州众多中小企业主因民间高息借贷无法偿还选择跑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两多两少”的难题: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这次事件将如何引导民间金融这个重大问题再一次摆到所有人面前。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导和规范,我国民间资金长期徘徊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灰色地带,并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从民间资金的供给方来看,由于股市波动较大、存款负利率等因素,民间投资渠道有限,为追求高收益,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系内难以获得融资,因此对民间借贷需求很大。由于民间借贷行为都是民众自发的,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因此民间借贷市场很有可能发生“异化”,成为高利贷滋生的土壤,容易产生支付风险,加大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严重的话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资金从地下走到地上“阳光化”、“规范化”,是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本文从引导民间资金向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路出发,以民营银行发展突出的浙江省台州市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如何发展民营银行提出一些思考。樊纲教授早在1993年就提出“金融改革必须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并在此后一直鼓励发展中小型民营银行。国内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2000年成立的长城金融研究所在徐滇庆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并于2003年提出沈阳瑞丰银行、西安长城银行、江阴商业银行、佛山南华银行和深圳民华银行五家民营银行的试点方案,但由于媒体的过度炒作,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随后被央行否决。但也由此引发了国内研究民营银行发展的热潮。是否发展民营银行以及如何开放民营银行等问题至今仍是我国经济金融界讨论的重点。我国成立最早的民营银行当属1996年1月由全国工商联发起组建的中国民生银行,这是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国有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之初,民营资本在民生银行总股本中的比例超过了70%,这开创了我国民营资本入主银行业的先河。多种经济成分的涉足使得民生银行在当时有别于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受到国内外经济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民生银行并不能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这是因为它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由政府任命的,导致它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在当中还是会起很大的干预作用。在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浙江,民营银行的发展势头良好,成为金融行业的新兴力量。至2011年,浙江省内已经有十家城商行实现了民营资本控股,并且经营状况良好,其中又以台州市的发展成果最为突出。作为一个地级市,台州拥有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这是全国唯一;这三家城市商业银行都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组建的,政府不控股且仅占极少的股份甚至不参股,这也是全国唯一。因此本文选择从台州市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这三家银行入手,考察台州民营银行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夹缝中生存却又发展良好的内在根源,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值得其他地区发展民营银行参考的结论。在民营银行的界定上,我国理论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在综合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后,把民营银行的定义界定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实行市场化经营的,由经理层独立自主经营,由股东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的所有讨论都是基于这一定义界定下的民营银行展开的。在我国提倡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权宜之计。从我国金融改革看,这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只有在中国金融领域中出现一批有茁壮生命力的民营银行,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完善更有效的银行竞争环境,从而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在我国建立起更加健全和稳定的金融体系;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看,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然要求,民营银行拥有天生的信息和成本优势,能够更好地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引导民间金融看,这是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的现实途径,让民间资本通过民营银行进入民营企业,有助于引导民间资金从地下走到地上“阳光化”、“规范化”。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我国的民营银行也表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浙江台州,民营银行发展历经十年,在当地已经站稳了脚跟,并以贴近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细致周到的金融服务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同。根据台州银监局提供的数据和各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和民泰银行不仅在金融业务量上位居当地银行业前茅,在经营业绩上这三家民营银行同样也有出色的表现。此外,在服务中小企业上,台州的民营银行更是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2008年10月份浙江银监局首次把台州的小企业贷款命名为“以小本贷款为代表的小企业贷款的‘台州模式’”。浙江台州发展民营银行的成功与当地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沛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本文认为,尽管国内很多地区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信用环境比不上台州,但是台州三家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机制和激励方式等,却是其他银行完全可以借鉴的。而对于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同样充沛的苏南和珠三角地区,现在已是能够放开民营银行准入的时机。目前,苏南地区共有汀苏银行、南京银行和长江商业银行三家城商行,珠三角地区的城商行共有广州银行、珠海华润银行和东莞银行三家。这几家城商行均具备了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基础,适宜进行民营银行试点探索。建议当地的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准入和监管细则,鼓励当地民间资本入股。本届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银监会也表示正在进一步梳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一些规定,在此基础上出台细则,总体思路是积极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引导合理安排金融机构主发起人与民间资本的投资入股比例。因此本文建议在我国推广发展民营银行是有现实意义和制度可行性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选择浙江省台州市这一民营银行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追踪的时间较长,采用的是最新的数据,对台州民营银行的经营特色和发展优势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在苏南和珠三角地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当地经营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建议。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本文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本文的理论性不是很强,实证分析也比较缺乏,只是采取了大量数据和案例来说明问题,很多数据之间的深层关联没有挖掘出来,这可能使本文相对缺乏深度和说服力。其次,本文提出的在苏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试点存量发展民营银行这一建议在未来还需要其他学者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切实的可行性和准入细则。

沈毅[10](2011)在《体制转型背景下的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变迁 ——以某改制企业的组织“关系”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华人组织研究中,关于“关系”及“差序格局”的热点探讨正在悄然兴起,但已有的跨文化视角与本土化视角均相对忽略了华人组织中“关系”运行的体制性背景,从而可能对“关系”运行的不同结构形态及其实质性后果缺乏关注。本研究希望通过某改制国有企业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个案分析,来考察其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组织领导模式变迁,其中的“关系”实践形态可能也有着不同的实质意涵与功能定位。就该个案所展现的故事而言,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拟血缘的“差序格局”在不同体制背景下的组织领导实践中有可能发展出不同性质的私人“关系”及其结构形态。80年代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下,该国有企业内部私人“关系”广泛渗透于行政依附性“主从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领导之间划分势力范围的“派系”结构,“主从关系”更多显现的是由下而上追逐权力的“关系”依附学特征,下对上的“忠”构成了其核心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整体上呈现出“集权式领导”的基本特征。90年代在从厂长负责制向股份合作制过渡之中,该企业的“派系”结构依然存在但趋于弱化,特别是在产权分散趋于平均分配的一次改制以后,选票政治突出了群众基础的“人缘关系”的重要性,广泛盛行的是由上而下“讨好”、“平衡”的“关系”笼络学,上对下的“和”成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整体上呈现出“人缘式领导”的基本特征。2000年二次改制以后,随着内部产权集中与外部市场成熟,该企业在向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上下间的“契约关系”有着向“朋友关系”转化的趋势,从而形成以企业家为中心并与企业骨干人才双赢互利的“关系共同体”。开放性“关系共同体”中契约性的“朋友关系”则真正表现为相对平等的“关系”动力学特征,双向的朋友之“义”成为其核心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整体上呈现出“人心式领导”的基本特征。以上的个案尽管不能代表中国社会或企业组织三十年来的整体转型,但其类型学的比较意义是相当明显的,在集权式领导→人缘式领导→人心式领导的组织领导模式转型之中,也可以发现不同体制背景之下法、道、儒等文化传统的选择适应性。总体来看,在不同体制背景下促成的“派系结构”或“关系共同体”之组织结构形态,表明了“关系”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正负双向性。组织内部的私人“关系”实践始终构成了对规范组织制度的某种实质性替代,即如“关系共同体”中所潜藏的个人“关系”领导常常难以转向长远发展的企业科层制度,缺乏长远制度保障的个人领导特色依然是该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危机,同样可能也是中国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危机。

二、谁来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来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论文提纲范文)

(1)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文献综述
    2.1 传统OFDI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比较优势投资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OFDI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技术地方理论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 OFDI理论的新发展
        2.3.1 战略管理理论—产业观、资源观、制度观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3.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关于中国OFDI的研究
    2.5 中国OFDI的竞争优势与来源——制度视角提出
        2.5.1 传统理论对中国OFDI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2.5.2 制度因素的提出
    2.6 制度视角下的OFDI研究
        2.6.1 东道国视角
        2.6.2 制度距离视角
        2.6.3 母国制度视角
    2.7 理论述评
第三章 中国OFDI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1 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发展历程
    3.2 当前中国OFDI突出问题
        3.2.1 境内主体结构失衡
        3.2.2 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3.2.3 投资区域结构失衡
    3.3 制度视角下原因分析
        3.3.1 非国有资本在境外投资重点领域的“母国制度优势”有待提升
        3.3.2 金融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与外企超国民待遇造成大量的返程投资
        3.3.3 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差异造成各地投资主体结构分布差异显着
第四章 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理论模型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母国制度的定义与构成
        4.1.2 母国制度三个维度的框架构建
        4.1.3 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母国制度安排
    4.2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理论模型构建
        4.2.1 前提假设
        4.2.2 函数设定
        4.2.3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产权制度
        5.1.2 经济制度
        5.1.3 创新制度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制度环境对中企OFDI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制度环境对东部企业OFDI行为的调节效应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所有制差异
        5.4.2 要素密集度差异
        5.4.3 产业差异
        5.4.4 行业集中度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政府治理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6.1 研究假设
        6.1.1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6.1.2 市场主体激活效率
        6.1.3 行政权利运行效率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政府治理对中企OFDI决策的直接影响
        6.3.2 政府治理对东部企业OFDI决策的调节效应
    6.4 异质性检验
        6.4.1 所有制异质性
        6.4.2 要素密集异质性
        6.4.3 产业异质性
        6.4.4 行业集中度异质性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
    6.6 母国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异质性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7.1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7.1.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7.1.2 国际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BIT)与自由贸易协定(FTA)
        7.1.3 境外经贸合作区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3 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7.3.1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直接影响
        7.3.2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调节效应
    7.4 异质性检验
        7.4.1 以自然资源寻求为动机
        7.4.2 以战略资源寻求为动机
        7.4.3 以廉价劳动力寻求为动机
        7.4.4 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机
    7.5 稳健性与内生性
    7.6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7.7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完善母国制度环境
        8.1.1 契约制度
        8.1.2 物权制度
        8.1.3 税收制度
        8.1.4 信贷制度
        8.1.5 知识产权制度
        8.1.6 技术交易市场
    8.2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8.2.1 政府支出
        8.2.2 供给效率
        8.2.3 政府干预
        8.2.4 政府补贴
        8.2.5 行政审批
        8.2.6 政府腐败
    8.3 构建涉外(投资)制度体系
        8.3.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8.3.2 国际投资协定
        8.3.3 境外经贸合作区
    8.4 管理启示
        8.4.1 对政府的启示
        8.4.2 对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致谢

(2)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3)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分析
    2.1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相关概念
        2.1.1 民营企业的相关概念
        2.1.2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2.2 企业信贷融资的需求理论
        2.2.1 融资次序理论
        2.2.2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3 企业信贷融资的供给理论
        2.3.1 信贷配给理论
        2.3.2 凯恩斯预期理论
    2.4 理论评述
第三章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
    3.1 天津市民营企业的战略地位
        3.1.1 天津市民营市场主体数量情况
        3.1.2 天津市民营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情况
        3.1.3 天津市民营企业的吸纳就业情况
    3.2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
        3.2.1 天津市民营企业总体融资情况
        3.2.2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困境
        3.2.3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新困境”
    3.3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企业自身的原因
        3.3.2 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
        3.3.3 政府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影响因素分析及假定
    4.2 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以及基本情况
        4.2.3 指标选取
        4.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实证结果
        4.3.2 模型预测
        4.3.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对策
    5.1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5.1.1 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
        5.1.2 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5.1.3 提升企业信用水平
    5.2 创新金融体系对信贷融资的支持
        5.2.1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5.2.2 深化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2.3 互联网金融助力信贷融资问题的解决
    5.3 政府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制度支持
        5.3.1 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高企业预期
        5.3.2 确立无形资产抵押融资方式
        5.3.3 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体系
        5.3.4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4)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一、金融发展概念及相关理论
        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概念及测算
        三、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四、金融发展促进TFP增长的途径和差异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基本概念
        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三、企业家精神的现实价值
    第三节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一、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家精神的途径
        二、金融体系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三、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动员储蓄投资技术进步项目
        二、信息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风险管理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四、激励和监督改善公司治理
    第二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区域性差异
        一、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三、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描述
    第三节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二、计量模型、指标测算与数据描述
        三、实证结果、检验及分析
第四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状况和衡量指标
        一、选取民营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历程
        三、企业家精神衡量指标
        四、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区域性差异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融资约束事实描述及存在问题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二、证券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三、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家精神
        四、区域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小结
    第三节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三、计量模型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附录 国外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TFP增长的实践和启示
    第一节 美国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TFP增长与金融发展现状
        二、美国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支持
        三、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经验
        四、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TFP增长的启示
    第二节 德国案例及启示
        一、德国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二、德国金融体系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三、德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第三节 英国案例及启示
        一、英国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二、英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三、英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第四节 典型国家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启示
        一、资金流向企业家精神聚集的创新企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通过解除融资约束来培育企业家精神
        三、风险投资基金助力企业家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民营企业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简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2.1.2 民营企业的界定
    2.2 融资理论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融资次序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3.1 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融资现状分析
        3.1.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3.1.3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3.2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3.2.1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3.2.2 广西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查分析
        3.2.3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的影响因素
    4.1 内部影响因素
        4.1.1 民营企业信息透明度低
        4.1.2 抵押担保条件不足
    4.2 外部影响因素
        4.2.1 制度与政策环境因素
        4.2.2 信贷体系因素
        4.2.3 外部保障因素
第五章 解决我国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的措施
    5.1 民营企业融资的内部建设对策
        5.1.1 加强信用建设
        5.1.2 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
        5.1.3 提高对其他融资渠道的认识
    5.2 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市场建设
        5.2.1 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5.2.2 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5.2.3 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5.2.4 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合法的民间融资机构
        5.2.5 政策性银行扶持民营企业
        5.2.6 开发民营企业专属融资产品
        5.2.7 搭建民营企业与融资机构对接合作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融资问题的理论和中小民营企业概述
    (一)关于融资问题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与现状
    (一)内源融资
        1、含义与特点
        2、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源头不畅
    (二)外源融资
        1、直接融资
        2、间接融资
        3、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困难
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政府方面的原因
        1、经济体制的影响
        2、政府职能的缺失
        3、法律政策的制约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
        1、银行信贷市场的制约
        2、其他资本市场的局限
        3、非正规金融的混乱
    (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企业内部的原因
        1、企业制度不健全
        2、企业资源匮乏
        3、企业信用不高
四、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思路对策
    (一)政府出策助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解决
        1、消除所有制歧视,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政府目标
        2、落实政府职能,切实服务中小民营企业
        3、加快完善法律体系,积极落实优惠政策
    (二)金融体系积极改革创新服务
        1、完善以银行为主的信贷市场
        2、创新发展资本市场
        3、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三)中小民营企业全方位自身突破
        1、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2、优化企业资源
        3、提升企业信誉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是时代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有关论述
        二、 马克思企业理论有关论述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民营企业的论述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民营经济的论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企业的一般论述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 经济增长理论
        二、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三、 企业理论
第二章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国际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际方面的挑战
        三、 国际方面的机遇
    第二节 国内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一、 国内背景
        二、 国内方面的挑战
        三、 国内方面的机遇
第三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涵义和内容
        一、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涵义
        二、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
    第二节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企业内部因素
        二、 企业外部因素
    第三节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特征
        二、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一、 第一阶段(1978-1982年):个体经济发展期
        二、 第二阶段(1983-1986年):私营企业萌发期
        三、 第三阶段(1987-1991年):民营企业摸索前进期
        四、 第四阶段(1992.1998年):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期
        五、 第五阶段(1999-2004年):民营经济地位提升期
        六、 第六阶段(2005年至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期
    第二节 民营企业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第三节 提升企业家精神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建议
        一、 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家精神的经验借鉴
        二、 企业家精神的提升需要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自身的不断努力
        三、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第五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体制创新
    第一节 民营企业体制的历史变迁——以家族企业为例
        一、 第一阶段(1978-1981年):个体经济家庭作坊阶段
        二、 第二阶段(1982-1987年):“红帽子”企业阶段
        三、 第三阶段(1988-2000年):家族式股份制企业阶段
        四、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第二节 民营企业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第三节 民营企业体制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建议
        一、 美国、日本、德国企业体制和治理的经验借鉴
        二、 对民营企业体制创新的建议
        三、 政府应为民营企业体制创新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第六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
    第一节 我国科技政策发展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一、 第一阶段(1978-1984年):技术发展准备期
        二、 第二阶段(1985-1994年):技术逐步发展期
        三、 第三阶段(1995-2005年):技术快速发展期
        四、 第四阶段(2006至今):技术全面升级期
    第二节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第三节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建议
        一、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借鉴
        二、 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三、 政府应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第七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品牌创新
    第一节 民营企业品牌发展的历程
        一、 第一阶段(1978-1989年):品牌启蒙期
        二、 第二阶段(1990-2000年):品牌发展期
        三、 第三阶段(2001-2007年):品牌国际化期
        四、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品牌战略创新期
    第二节 民营企业品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第三节 民营企业品牌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建议
        一、 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品牌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
        二、 民营企业品牌创新的建议
第八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融资
    第一节 我国金融改革与民营企业融资历程
        一、 第一阶段(1978-1984年):金融体系恢复阶段
        二、 第二阶段(1985-1997年):现代金融体系逐渐形成并多元化阶段
        三、 第三阶段(1998-2007年):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阶段
        四、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金融体制深化改革阶段
    第二节 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第三节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建议
        一、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借鉴
        二、 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建议——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三、 政府对民营企业融资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政府职能创新
    第一节 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态度和主要政策回顾
        一、 第一阶段(1978-1985年):政策探索期
        二、 第二阶段(1986-1991年):政策发展期
        三、 第三阶段(1992-1997年):政策巩固期
        四、 第四阶段(1997-2004年):政策深入期
        五、 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政策转型升级期
    第二节 政府职能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第三节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国际政策借鉴及建议
        一、 美国、日本、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借鉴
        二、 我国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点的说明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临夏人文地理概述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历史沿革
    第一节 人文地理概述
    第二节 临夏穆斯林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历史时期中的“茶马互市“、回藏贸易与穆斯林商人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体系研究
    第一节 多重教育体系的素质培养
    第二节 素质及能力体系现状分析
    第三节 优化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第四章 临夏多元文化塑造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
    第一节 综合评价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节 经济环境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激励与约束的一般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第四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哲玛提”认同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评价认知
    第二节 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录
    第三节 社会公益责任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构建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机制
第七章 神圣的“天职观”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穆斯林的经商伦理:对“经典”的解读
    第二节 坚韧的精神源泉
    第三节 守约与穆斯林义务
    第四节 开拓与穆斯林人生
    第五节 自强与穆斯林价值
第八章 基于AHP分析的结论——探析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路径
    第一节 影响因素AHP分析
    第二节 发展最优对策AHP分析
    第三节 发展路径内涵阐述
结语:最后的观察
附录一:“经验相近”的图像分析
附录二: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访谈名录
附录三: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考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民营银行的定义界定
        1.3.2 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3.3 民营银行的设立模式选择
        1.3.4 民营银行的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
        1.3.5 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概述
    2.1 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
    2.2 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2.2.1 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
        2.2.2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然要求
        2.2.3 是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的现实途径
    2.3 民营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的优势
    2.4 我国民营银行的产生发展
        2.4.1 我国民营银行的产生
        2.4.2 我国民营银行地区发展不平衡
3. 浙江台州的民营银行
    3.1 浙江台州民营银行的基本情况介绍
        3.1.1 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3.1.2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
        3.1.3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
    3.2 浙江台州民营银行的经营状况分析
        3.2.1 台州民营银行和当地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量上的对比分析
        3.2.2 台州民营银行和其他城商行在经营绩效上的对比分析
        3.2.3 台州民营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的贡献
    3.3 浙江台州民营银行的经营特点
        3.3.1 富有特色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
        3.3.2 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
        3.3.3 优秀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
        3.3.4 关联贷款并非民营银行的死结
    3.4 浙江台州民营银行的发展建议
        3.4.1 专注现有的金融服务对象,提升服务质量
        3.4.2 专责风险控制机制,重点关注贷款集中风险
        3.4.3 扩大资本补充渠道,实现稳健经营
        3.4.4 谨慎跨区域经营,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平衡
4. 浙江台州民营银行的经验借鉴
    4.1 浙江台州发展民营银行的优势总结
        4.1.1 民营经济活跃,民间资金需求旺盛
        4.1.2 民间资本充沛,投资欲望强烈
        4.1.3 市场化程度高,信用环境好
        4.1.4 政府的大力支持
    4.2 从台州模式看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
        4.2.1 建立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4.2.2 试点发展民营银行的地区选择
        4.2.3 城商行民营化必须彻底
        4.2.4 监管部门需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2.5 对新成立民营银行的经营建议
5.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体制转型背景下的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变迁 ——以某改制企业的组织“关系”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本土组织管理的学科脉络与问题聚焦
第一章、中国本土组织领导研究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跨文化比较研究视角下华人组织领导权威差距的凸显
    第二节、本土化研究视角下组织领导“权力”之外“人情”策略的凸显
    第三节、结构性研究立场下“单位”组织中“主从关系”的权威依附倾向
    第四节、从文化到结构: “关系”及“差序格局”在本土组织研究中的再定位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对象选择: 体制转型背景下个案叙事研究的契合性
    第一节、研究方法的选择: 从案例研究、质性研究到叙事研究
    第二节、“关系”与“差序格局”研究中的个案叙事传统
    第三节、体制转型与国企改革的基本脉络: 案例选择的宏观背景
    第四节、具体案例状况与调查对象说明
第三章、八十年代的“关系”依附学: “派系结构”的斗争激化
    第一节、ZY厂成立之前的外部“关系”运作与“派系”背景
    第二节、“关系”依附的普遍盛行与“派系结构”的逐步形成
    第三节、“派系”斗争的升级激化与领导层权力的全面交接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关系”笼络学: 德治领导背后的“派系”暗流
    第一节、稳定压倒一切: “德治领导”的初步目标
    第二节、“派系”暗流下的表面和谐: “关系”笼络学的成功运作
    第三节、一次改制的基本过程及其“民主”后果: “关系”笼络学的巅峰
第五章、2000年以后的“关系”动力学: “关系共同体”的发展与危机
    第一节、以P为核心的“关系共同体”的逐步确立
    第二节、市场化的竞争与可选择的“关系”动力学
    第三节、发展的成果与潜在的危机: 个人领导及个人“关系”的难以替代性
第六章、体制转型背景下本土组织领导模式与“关系”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 “关系”与“差序格局”的再探讨
    第二节、“关系”理论拓展而非“社会资本”理论移植: 文化与结构的双重动因
    第三节、从“权威性格”到“个人权威”: 本土领导模式的再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谁来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论文参考文献)

  • [1]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 林明灯. 苏州大学, 2020(06)
  • [2]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D]. 李可心.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4]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D]. 邢晓东. 武汉大学, 2019(05)
  • [5]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D]. 高军. 广西大学, 2017(02)
  • [6]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曹爽. 延安大学, 2014(02)
  • [7]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 李锐.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8]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D]. 巴于茜. 兰州大学, 2013(08)
  • [9]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考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D]. 王晨晓.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10]体制转型背景下的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变迁 ——以某改制企业的组织“关系”实践为例[D]. 沈毅. 南京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谁将贷款给中小企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